您现在的位置 :   财富管理   消保专区  投资者教育 
【金融教育宣传周】 智辨诈骗陷阱,暖护银发群体


【金融教育宣传周】 智辨诈骗陷阱,暖护银发群体

【案例一】眼见不一定为实,转账务必先核实

某银行成功拦截一起针对老年客户的电信诈骗案件。客户刘某未预约提前支取15万元定期存款,面对柜员询问时神色慌张,坚称“购房急用”且拒绝家人陪同。

柜员敏锐察觉其异常表现:对购房细节语焉不详、频繁有境外虚拟号码来电、执意损失高额利息取现。

银行迅速启动反诈应急机制,柜员拖延办理,理财经理安抚情绪,营业部经理同步报警。

最终,经民警现场劝阻和家属视频确认,揭穿骗子冒充“儿子急需用钱”的骗局,成功避免老年客户的资金损失。

风险提示:

此案暴露出诈骗分子利用老年群体“护子心切”心理、运用AI伪造亲属紧急求助场景的新型作案特征。

在AI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换脸、语音合成等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常利用AI高科技伪装成亲属身份实施诈骗。

防范诈骗手段:

 如遇自称亲属要求紧急转账汇款的情况,务必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与本人核实,

切勿仅凭陌生来电轻易转账,尤其是境外虚拟号码来电。

 同时,可向其他亲属多方求证,通过交叉核实信息真实性;

办理大额资金支取业务时,建议与家人充分沟通并在其陪同下进行。

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询问资金用途等情况时,请予以配合,其目的是帮助识别潜在风险。


【案例二】“以房养老”慎辨别,“高息保本”要警惕

65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在一次“免费健康讲座”上,结识了自称某“健康养老投资公司”客户经理的小王。

小王嘴甜又热情,经常上门陪李阿姨聊天,送米送油,对她嘘寒问暖,很快赢得了李阿姨的信任。

在一次闲聊中,小王向李阿姨推荐了一个“以房养老”的“完美理财项目”。

他介绍说:“李阿姨,现在国家鼓励“以房养老”,您把闲置的房子抵押出去,获得的钱交给我们公司做投资。

我们公司实力雄厚,投资高端养老院、保健品基地等朝阳产业,年化收益率12%以上,绝对保本。

您什么都不用操心,每月能拿到一笔丰厚的养老金,比退休金高多了!合同到期后,公司会帮您赎回房产,稳赚不赔!”

起初李阿姨也犹豫,但小王的话极具诱惑力:“您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生钱”,改善晚年生活。

我们响应国家政策,正规合法。”为了打消李阿姨的疑虑,小王带她参观公司总部,出示大量“成功案例”和公司 “营业执照”(实际是伪造)。

随后,公司安排了所谓的“律师”,向李阿姨解释一份复杂的抵押贷款和委托投资合同,不断强调“零风险”、“高回报”、“一切有公司兜底”。

在小王持续的情感攻势和高息承诺下,李阿姨终于动心。她在没有告知子女的情况下,按照小王和“律师”的指引,签署了一系列文件,

其中包括一份她并没有完全理解的房产抵押贷款合同和一份委托投资理财协议。

头三个月,李阿姨果然按时收到了承诺的“投资收益”。从第四个月开始,“收益”迟迟不到账。

李阿姨打电话找小王,起初小王以“财务系统升级”为由拖延,后来电话直接变成空号并失去联系。

心急如焚的李阿姨找到那家公司的办公地点,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

更可怕的打击接踵而至——银行发来通知,因其办理的抵押贷款已多月未还利息,

银行即将启动对抵押房产的处置程序。这时李阿姨才恍然大悟:所谓“以房养老”项目,根本不是公司用她的钱去投资,

而是诱骗她以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从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贷出了一笔巨款。这笔钱直接流入了骗子们的口袋,

而偿还贷款的责任全落在了李阿姨自己身上。骗子们前期支付的“收益”,

不过是利用后期受害人的资金“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一旦没有新的受害者入局,资金链立刻断裂。

风险提示:


 “温情”攻势:骗子通过小恩小惠、情感关怀等手段获取老年人信任,降低其心理防备。
 “高息”诱惑:以“高额回报”、“保本保息”为诱饵,精准利用老年人希望养老资金增值的心理。
 “权威”包装:租赁高档办公场所,伪造资质文件,甚至假冒国家政策名义,让骗局看起来“合法合规”。

 “复杂”合同:利用老年群体对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欠缺,诱使其签署包含抵押条款、委托条款的法律文件,

使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失去房产权益。



防范诈骗手段:
 切勿轻信任何“高息保本”的养老投资项目,尤其是需要抵押房产的所谓“以房养老”项目。
 投资理财一定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务必与子女、家人商量,或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

 签署任何法律文件前,必须逐字逐句阅读并理解条款,特别是涉及抵押、担保、授权委托等重大事项的合同,

最好由子女或正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陪同审核。

 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看似“美好”的承诺背后,往往是精心设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