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以案说险:小心“田园牧歌”变“财富悲歌”,揭秘2,000位老人被骗1.5亿元幕后真相
【案例背景】
近些年银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走热,部分不法分子借机推出“旅游+理财”项目,实施新型非法集资犯罪。不法分子打着一边旅游看风景一边投资返现赚养老钱的旗号,吸引了2,000余名老年人,涉案金额1.5亿余元。
2023年2月,家住无锡的70岁刘老伯经熟人介绍,参加无锡市某旅游公司第三分公司组织的免费旅游。旅游途中,旅游公司既在大巴车内举办产品推介会,又在酒店设置专场宣讲会,声称公司实力雄厚,最近推出新型旅游产品,感兴趣可当场购买。
宣讲会上推出的新型“旅游+理财”产品引发关注。根据产品介绍,客户可选择580元至1万元不等的套餐,打包购买5至12条旅游路线,涵盖短途游至境外高端游。单卖一条旅游路线2,150元,5条路线总价为10,750元,打包出售后价格为1万元。客户可以选择旅游,也可以不去旅游。若客户选择不旅游,打包旅游套餐金额转换为投资理财的本金。每条旅游线路2,150元对应2,150积分(1积分=1元),分五期每期返还2,150元,最终到手10,750元,五个月总收益达7.5%。随着投资额度提升,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20%,另按套餐价格可获1%-2%的现金红包奖励。
旅游同行的多位老人证实过往投资收益均按期兑付,刘老伯最终投入10万元养老钱购买10个月期套餐。半年内刘老伯又追加投资17万元。期间不时收到累计7万元补贴,更让刘老伯深信不疑。然而2023年10月起,旅游公司承诺的定期收益突然中断。刘老伯和数十名同样遭遇的投资人前往旅游公司分部维权,发现办公场所已陷入运营停滞,遂报警。经公安机关处置,无锡市某旅游公司第三分公司负责人高某等人被控制,随后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该案立案侦查。
【骗局揭示】
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高某所在的无锡市某旅游公司长期开展这种名为定制旅游实为投资返利的新型非法集资诈骗活动。2022年8月,该旅游公司法定代表人宋某(另案处理),在原公司基础上更换公司名称为某旅游公司,设立五家分公司,高某为第三分公司负责人。
宋某、高某等人在未经金融监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在公众场所派发名片、传单,以免费旅游为噱头吸引中老年人参与旅游活动。旅游期间由公司业务员等人通过推介会、宣讲会方式对公司旅游+理财项目吸引投资。
该等方式本质是利用到期返利高收益吸引客户投资,需要不断有新客户投资,老客户才能拿到返利收益的庞氏骗局。该公司培训时也曾叮嘱业务员把返利描述为补贴,以免客户对公司起防备之心。
2023年10月,该旅游公司现金流断裂。经统计,该旅游公司仅第三分公司一家,自2022年9月以来涉及被骗2000余人,被骗金额共计1.5亿余元。(以上真实案例源自《检察日报》)
【案例启示】
不法分子精准利用老年群体对财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旅游需求以及孤独感,以免费旅游、社群活动为纽带建立信任,将旅游消费包装成非法高收益理财项目,实现非法集资目的。案例中7.5%-20%的超常规收益率远超市场合规理财产品的合理水平,前期小额收益兑付制造履约假象,实为典型庞氏骗局运作模式。
公司提示消费者牢记“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经济规律,对超出正常范畴的收益回报保持警惕。呼吁消费者关心关爱家中老人,定期关注老人资金动向,协助手机安装反诈APP。同时,公司提醒银发群体消费者牢记以下“四不原则”防诈骗:
1、不轻信:警惕“免费福利”“高息养老”“红包返利”“稳赚不赔”等宣传,投资前与子女或官方机构核实;
2、不透露: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拒绝“远程指导”操作手机或网银;
3、不汇款:拨打12337(国家反诈专线)、银行客服或监管部门热线电话核实金融理财产品真实性。金融理财产品账户均为银行对公监管账户,绝不向个人账户转账;
4、不独断:投资理财产品前与家人商议,避免冲动消费。
3•15|以案说险:谨防AI技术新骗局,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案例背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技术日新月异,给社会带来诸多变革和生活便利。然而不法分子却利用AI技术,实施新型诈骗,严重威胁社会公众财产安全。不法分子通过AI面部替换、AI语音合成等方式,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仿冒他人身份实施诈骗,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3年4月,福建省某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郭先生接到某位“好友”的微信视频通话。经过微信视频简短交谈后,这位“好友”向郭先生透露自己当下急需430万元保证金用以项目竞标,受限于资金流限制向郭先生求助,并希望通过郭先生公司账户进行公对公资金流转。因为以前有和“好友”微信视频通话,看着视频中“好友”的样貌、声音都没有问题,加上对“好友”的信任。郭先生在“好友”的指引下提供了公司对公账户的银行卡号,并收到了“好友”声称已将资金转入郭先生公司账户的银行转账底单截图。郭先生在未仔细核实其公司账户是否真实收到资金的情况下,分两次将430万元转给了对方。
转账完成后,郭先生通过微信向好友传达资金转账已完成的消息。然而好友感到莫名惊讶并微信反问。郭先生察觉不对劲,将视频电话借用其公司账户转账的事情向好友求证,被好友证实从未拨打过郭先生的微信电话。随后郭先生上网搜索竞标项目,才发现“好友”口中的竞标项目根本不存在。郭先生发现自己遭遇了诈骗,向警方报警。在警方帮助下,成功拦截336.84万元。警方调查证实,不法分子精准了解郭先生与好友的关系,成功盗取好友微信账号,并利用AI换脸和AI声音模仿技术伪装了好友的身份,向郭先生实施精准诈骗。
2024年香港警方披露的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亿港元的多人AI换脸诈骗案尤为典型。据香港媒体报道,一家跨国公司香港分部的职员受邀参加公司“多人视频会议”时,按照视频会议要求先后将2亿港元分别转账到5个本地银行账户。其后,该职员向总部查询才知道受骗。据警方调查,这场视频会议中除了受害者,其余人员均为AI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骗局揭示】
AI诈骗相比较传统诈骗模式存在诸多的优势,不法分子借助AI升级迭代的技术深度模拟人类的语言、样貌,运用AI换脸、AI声音模仿使受害者放松警惕,更加容易上当受骗。人们在网络上泄露的个人资料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便被利用生成特定的AI模型,并以此对其亲人、朋友、同事实施精准诈骗。
【案例启示】
此类运用AI技术的新型诈骗手段迷惑性和隐蔽性较强,损失财产金额较高。为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提醒消费者警惕AI新型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学习以下防范方法,筑牢个人及家庭财产安全防线。
1. 识别视频真假。在对方视频通话的时候,要求对方在脸部前面挥手、按压鼻子或按压脸部的方式,仔细观察其面部变化。由于AI技术伪造的视频需要进行实时生成和处理AI换脸,脸前挥手、按压鼻子或脸部的过程中会造成面部数据的干扰。导致AI伪造的人脸会产生一些抖动、闪现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如果是真人的鼻子,按压会变形,但AI技术生成的鼻子不会。
2. 提升信息保护意识,谨防个人数据泄露。在网络和社交软件上谨慎暴露个人数据如照片、语音、工作和生活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定期更新网络和社交软件的隐私设置,限制陌生人获取个人信息。不贪图方便把身份证、银行卡照片等信息直接存放在手机内,避免被不法分子破解盗用。
3. 多渠道核实身份。遇到“亲朋好友”“熟人”“领导同事”通过社交软件、视频、电话等以各种理由诱导资金转账情况时,务必通过多种手段核验对方身份。如利用其他通讯方式核实或见面核实;向对方亲朋好友、熟人核实身份和情况;联系对方所在公司的官方电话,核实其相关信息。如果对方以各种理由催促转账,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提高警惕,拒绝转账。
3•15|以案说险:警惕钓鱼网站陷阱,守护消费者财产安全
【案例背景】
近日,公司官方400热线电话接到消费者李先生来电咨询,称其在某投资理财网站看到公司发行的 “央企信托XX2号信托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 8%,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李先生表示该网站销售人员在电话沟通中明确说明是公司产品,并提供包含公司 LOGO、信托产品推介材料及客服热线等相关信息。李先生本人填写个人信息并准备转账投资,后因对高收益存疑,遂拨打公司官方400热线电话核实。经公司工作人员核查,该网站为钓鱼网站,相关信托产品系伪造,李先生遂放弃投资,成功避免潜在权益损失。
【具体举措】
此行为系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义,建立虚假钓鱼网站,通过伪造公司员工名片,通过发布虚假信托产品信息,进行互联网引流,进而诱导客户购买其他高风险理财产品,或参与其他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及公司合法权益,根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制度,公司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
1.公司客服人员接到李先生来电后,立即核查信托产品编码及信托产品信息,确认该产品为虚构,网站链接也非公司官方网站。同时,客服人员回电提醒李先生切勿泄露相关验证码,并建议其立即修改银行卡密码及向公安机关报案。
2.公司消保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1)向消费者反馈公司已于2024年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官方渠道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虚假产品、虚假钓鱼网站。
(2)对李先生进行后续回访,确认其未遭受资金损失,并赠送反诈宣传资料。
(3)强化公司官方网站与官方渠道的安全性,升级防火墙,防范不法分子盗取公司工作人员和产品信息用于不法行为。
(4)优化官方 400 热线服务流程,建立“产品编码-客服人员-后台系统”联动核验机制,确保信息核实零延迟,对涉及“高收益”“紧急转账”等关键词的咨询进行风险预判,主动提醒消费者,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成效成果及经验启示】
1.加强投资者教育,进一步提高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消费者核实信托产品真伪的意识。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查询信托产品信息:
(1)通过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进行查询:https://www.chinatrc.com.cn。
(2)通过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建立的金融产品查询平台进行查询。
②应用程序:“金融产品查询平台”APP。
③微信小程序:“金融产品查询平台”微信小程序。
(3)拨打公司官方400-004-9979热线电话查询。
2.对理财经理开展规范营销展业培训,提升理财经理合规意识,避免销售过程的不实及误导性陈述,警惕 “内部渠道”“私下募集” 等非正规销售话术。
护航金融权益 共筑美好生活 大业信托 2025 年 “3・15” 活动正式启动!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大业信托全面贯彻积极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作要求,持续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主题,组织开展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围绕“八大权益”“理性投资”“依法维权”“诚信建设”等内容,强化金融常识和适当性教育,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金融安全意识,助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金融环境。
【活动口号】
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
【活动内容】
(一)开展金融产品认购常识、“谨防金融诈骗”知识普及
普及金融消费和投资知识,普及征信知识,宣传征信为民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举措,引导公众依法合规保护自身征信权益。充分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创新教育宣传模式,在公司官方网站、客户端等渠道实现教育宣传工作全覆盖,积极宣传消保理念,唱响金融好声音、传播金融正能量;围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公众金融安全意识,强化适当性管理和教育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健康消费理念,并聚焦“金融诈骗”等问题,充分宣传各类骗局的特征、危害、法律后果,提示消费者理性表达诉求、妥善解决纠纷。
(二)强化风险防控行动,提升从业者金融素养
坚守合规底线,杜绝虚假宣传,严格履行风险告知义务,建立从业人员 “消保合规档案”,将消费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大数据舆情监测,实时预警非法钓鱼网站等企业风险。承诺 “三不原则”:不虚假宣传、不误导销售、不隐瞒风险。
(三)推进以案说险,组织多维度全方位消保宣传
通过“以案说法”解析新型诈骗手法,帮助消费者有效识别和防范相关风险,推动“不敢骗、不能骗”的消保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和投资环境。
大业信托始终牢记金融服务为民初心,践行“用心守护 放心托付”消保文化理念,通过不断完善消费者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发挥长效作用,切实把金融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当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守护者。
金融宣传教育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围绕“保障权益防风险”年度主题,联合开展“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在此期间,还将同步推进“担当新使命,消保县域行”专项活动。大业信托将积极响应2024年度“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资讯的传播,提升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315消费者宣传教育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到增强消费者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信心、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层面。
金融知识万里行
每年6月为非法集资主题宣传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持续组织开展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多年来,大业信托积极履行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主体责任,发挥行业优势,面向广大金融消费者积极普及金融知识,加强对防范非法集资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积极着力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坚定维护金融市场和谐稳定,构建和谐投资环境。
金融知识进万家
每年9月为金融知识普及月,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联合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为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清朗金融网络环境,大业信托多年持续跟进,充分履行金融机构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的义务。
平安金融
大业信托每年坚持开展以平安金融宣传月活动,使“平安金融”、“平安广东”理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公司员工和公司客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积极营造“平安金融人人有责、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浓郁氛围。
粤公网安备 44011402000484号 粤ICP备17067212号-1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网络协议访问
扫二维码
大业信托微信公众号
扫二维码
大业信托财富APP